医药常识

您的位置:首页 > 医药常识

患者盲目联合用药可加重药品毒副作用

长期服药要有保护措施

“长期服药疗效好”这种说法,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非常认可的。就拿颈椎病来说,许多患者认为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有朝一日就能彻底解除颈椎病的困扰,并且根据服药后的感觉,不停地试换药物。但专家建议:许多患者长期吃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会给患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伤害。

这种现象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严重,因为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服药的几率比较高,而且往往是治疗几种疾病的药物同时服用,因此常发生药物引起的营养不良症。影响患者营养吸收利用的药物很多,就老人的常见病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用于降血压的肼苯达嗪等可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6;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地高辛,可导致老人进食量显著减少;氢氯噻嗪等利尿药可导致机体严重缺钾;缓泻剂药物可阻碍肠道对胡萝卜素、钙及维生素A、D的吸收;碳酸氢钠可干扰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用于改善睡眠状况的抗焦虑药物安定等,可致用药者食欲严重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可使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另外,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菌群正常生长,进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症;长期使用庆大霉素,能导致低镁症;新霉素等可阻碍维生素B1的吸收。

因此,老年人在治疗疾病时,应避免长期使用某种或多种可影响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的药物,服药的同时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和均衡饮食,针对某些营养素受药物影响会减少吸收利用的情况,可适当加大富含这类营养素食物的摄入。

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

很多人都把抗生素当成了“万能药”,觉得只要吃了抗生素就能包治百病,有些病人或家长一看到孩子感冒发热不退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殊不知,伤风感冒是病毒所致,抗生素对它无济于事。乱用抗生素极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这些误区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这都是人们错误地认为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其实,滥用抗生素,会使肠道内某些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双重感染。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这就更不对了。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无形中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每当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会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

日前,我国药监部门就使用抗生素中容易产生的误区做出了如下归类:

误区1:抗生素是消炎药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就没有疗效。而且,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炎症,会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越多药效越好

许多病人使用普通抗生素一两天后见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更新的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他抗生素。其实,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才能发挥作用。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3:新药比老药好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而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误区4:无规律服用抗生素

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但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另外,对于一些小病来说,完全不需要吃抗生素,抗生素固然重要,但也要看用在哪些病症上,盲目选用,可能适得其反。

滥用偏方出问题

在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在患病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诊治,而是动用自己的各种关系,来寻找偏方吃。在他们心目中,总是坚守着“偏方治大病”的观念。很多人都是在用遍无数偏方无效之后才到医院看病,结果使得病情从轻到重,或者用偏方使病情更复杂,治疗起来也比最初困难了许多。

偏方是否真就能治大病呢?从古至今,人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秘方、偏方,其中不乏确有疗效的,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有一大部分偏方都是没有经过任何验证,或是效果不确定的。

而且,在众多的偏方中,虽然还有一些有效的验方,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的话,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民间有“感冒后喝红糖姜水,使人在发汗后治病”的验方。如果是以恶寒为主,发热较轻的感冒,姜糖水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是以发热为主,怕冷较轻的风热型感冒,靠这种方法就会难以见效了。又比如在“皮肤烫伤处抹一些酱油”是民间治疗烫伤的常用方法,但严重烧伤病人到医院就诊时,若用了这种方法,往往在处理时比较困难。因为在烫伤、尤其是严重烧烫伤局部抹上酱油,会使创口感染机会增加,而且皮肤表面被这些物质覆盖,热量散发受阻,病情会加重,反而给医生帮了倒忙。再如,南方某些地区有吃鱼胆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的做法。但鱼胆是有毒的,吃后有可能中毒,使人的肝、肾功能受损,甚至丧命。

有的人看到或听别人说有某个偏方治好了病就去尝试,其实在并不了解疾病的复杂性,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只是在道听途说后贸然使用,就很容易因用量、用法的不准确,造成不良后果。即使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应用不当也是有害的,偏方成分复杂或效果不确定,就更容易出问题。

切勿盲目联合用药

姜女士患了糖尿病,开始她按照医嘱服用一种降糖药,后来她嫌疗效慢,就自行购买了另外两种降糖药一起吃。血糖当天倒是降了下来,但姜女士却晕倒了。原来是三种药合用,使血糖降得太低,导致低血糖。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有很多患者都经常将数种药物联合应用,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可以更快达到治疗目的。殊不知,如果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在药理或理化性质方面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如果将数种药物联合起来使用,无论如何,总会有一种药物是适合自己病情的,没准儿还能增强疗效。

事实上,这种盲目联合用药的危害非常大。首先,有些药物虽然商品名不同,但其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同时服用就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其次,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最后,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还会加大毒副作用。

由此可见,联合用药是很不明智的表现,如果必须联合用药的时候,务必先向自己的主治医师做详细的咨询,然后根据医生的意见来决定药物是否联合使用。

严格遵循用药规律

姚大爷有心绞痛的毛病,一直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缓解心绞痛。一次他嫌含服药味苦,自作主张将药吞了下去,可心绞痛怎么也缓解不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无奈只好拨通“120”去医院急诊。

像姚大爷这样自作主张地把用于舌下含服的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片改为口服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把此药改为口服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吸收缓慢,而且还比较容易在肝内失活,血药浓度极低,从而大大降低了本身的疗效。因此,硝酸甘油片在用作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时,一定要采用舌下含服。

那么,对于抗心绞痛药,如何服用比较正确呢?对于硝酸甘油片来说,在用药前,患者应多加观察,留心记忆,以找到自己心绞痛的发作规律,如渐感胸闷、紧张和烧灼感等,这时为了保险,可作预防性含服,不要等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出现,那时再想服用恐怕为时已晚。预防性含服可取硝酸甘油一片(每片0.3~0.5毫克),放于舌下让其自然溶化。不要吞服,因吞服须经胃肠道吸收,再经肝门静脉才进入血液循环,故反而比含服起效慢;含服一般在2~5分钟内见效。若5分钟后仍不见效,可再加服一片。如果连续3次均不见缓解,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如果心绞痛发作时来势凶猛,疼痛严重,可用门牙将药片咬碎,用舌尖舐咂,以加快药物的吸收,一般在2分钟内即可起效。心绞痛发作频繁的病人,大便前或有发作“预感”时及时含服,基本上能预防发作。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眼药水(膏)的消炎效果比较好,于是,在患上鼻塞、鼻炎之后,就干脆使用眼药水(膏)滴(涂)在鼻子内来进行治疗。其实,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鼻黏膜血液供给好,吸收快,如果滥用眼药滴鼻子来治疗的话,就非常容易发生中毒。

而有些人则认为注射剂的质量标准高,可用作口服(如庆大霉素)、外用(如氯霉素),这也是不对的。首先,把针剂类药物用作口服或外用代价高,因为一般针剂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种药物的片剂和外用剂;另外,由于吸收途径各不相同,针剂口服或外用一般来说很难发挥药物本身的最佳治疗效果,而且针剂中所含的附加剂对肠胃道也会造成很大的刺激。

综上所述,药物用得好,可以药到病除,并使人很快恢复健康;用得不好,不仅于病无补,还可能增添新病,严重时甚至会夺人性命。因此,患者用药时必须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进行。只有遵循用药规律,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并使身体早日康复。

//
版权所有:辽宁东方人药业有限公司 辽ICP备20010877号-1 SEO支持:中国亿网